跳转至

137|先理解别人,再被别人理解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你对老板说:老板,我想找你聊一聊。

他问:什么事?你说,关于这个项目,我觉得……

他放下手机对你说:别你觉得了,这个项目我知道,你的想法我也知道,你好好跟紧客户的负责人,满足他一切需求,我让其他部门全力支持你。我们这个季度非常需要这个单子,其他项目也不能放松。别担心,你一定能行 ……

你觉得,你老板根本不理解你,甚至都没打算理解你。“双赢思维”的前提,是理解别人;而理解别人的前提,是倾听。但很多人并不真的懂倾听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太喜欢给建议了。

137|先理解别人,再被别人理解

概念:知彼解己

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,于是去看医生。可是你刚说几句话,医生就说“我知道了”,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,说:戴上吧。你一定心存疑虑:医生,你还没给我检查视力呢。医生说:不用检查了。这副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,被证明很有用,你试试。你将信将疑带上之后,视线一片模糊。你说:医生,我看不清楚,头晕。医生说:怎么可能,我戴的时候很清楚啊。你说:可真的是看不清楚啊!医生很生气:一定是你佩戴的方式不对。你再试试?你说:还是看不见。医生说:你这个人怎么回事?你往好处想不行吗?真是好心没有好报。你听完这个故事,一定觉得很滑稽。可为什么你会觉得滑稽?因为这个医生在诊断之前,就开始治疗。我们在聆听之前,就迫不及待地表达。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,却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。所以史蒂芬说,为了获得公众成功,从独立期,走向互赖期,你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改变,或者说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:知彼解己(Seek First to Understand, Then to Be Understood)。记住,首先是知彼,然后才是解己。

运用:如何养成知彼解己的习惯呢?

那怎么才能养成“知彼解己”,尤其是有效倾听的习惯呢?

第一,戒掉“自传式回应”。什么是自传式回应?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,都能谈自己半小时,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、对事情的有限认知,轻易地给出建议。比如“我当年也经历过你同样的人生阶段,你应该这样做”,这是“好为人师”型的自传式回应,随时随地做人生导师;比如“你忽略了一些最重要的事实”,这是“价值判断”型的自传式回应,随便下判断、给定论;比如“你这么做,还不是为了更多的个人利益”,这是“自以为是”型的自传式回应,妄断别人的动机;比如“为什么你一定要成功?成功有意义吗?”,这是“追根究底”型的自传式回应,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追根问底。自传式回应,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,是阻碍自己听,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。得戒。

第二,用耳朵听,用眼睛看,用心理解。据专家估计,人际沟通仅有 7%通过语言来进行,38%取决于语调与声音,其余55%则得靠肢体语言。所以,有时基于微信的文字沟通是不够的,还要语音;语音沟通也是不够的,还要视频;视频沟通也是不够的,还要见面。然后,你要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。双手交叉,拇指打转,这代表不耐烦;双手抱臂,向后紧靠,这代表抗拒;上身直立,浅浅就坐,这代表紧张。你还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话外之音。他说“哦,原来你是这么认为的”,那基本就代表他不同意你的观点;他说“嗯,挺有趣”,那基本就代表他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;当一个女孩子说“你是个好人”,那基本上就代表,你们就没戏了。

第三,移情聆听。移情聆听,英文叫Empathic Listening,意思是,把心放到对方身上,先感受到他的快乐、愤怒、痛苦、激动,然后聆听。这是一种技能,更是一种态度,是“知彼解己”的关键。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,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。你可以在听的时候,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,作为回应:他不接电话……开始下雨了……马上就到期了……等等,这会帮你,也帮他感受到,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;然后,你可以用你的语言,重复总结他的表达:我猜我听的是……你现在感觉是……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,你是不是在说……等等,这会帮你,也帮他感受到,你开始理解他了;再然后,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:你觉得很痛苦……你很愤怒了……你很担忧……等等,这会帮你,也帮他感受到,你已经进入他的心,理解他的情绪;最后,你再用自己的语言,把对他问题的理解,对他情绪的感受,总结一下。你们此时,就站在一起了。你会发现,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。就算依然需要,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。就算和原来一样有价值,他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。当然,你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判断,什么时候重复、总结、呼应并不必要。安静的聆听,就已经足够。

小结:认识知彼解己

知彼解己,就是先去理解别人,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。理解别人,是重要的态度,聆听别人,是重要的技能。怎么做呢?

第一,戒掉“自传式回应”;

第二,用耳朵听,用眼睛看,用心理解;

第三,移情聆听。



回到顶部